泉州家教网报道: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4月11日公布的《中日韩美高中生比较研究报告》显示,比起美国、日本、韩国的高中生,中国高中生有着最强的国家意识,和最为务实的人生观。
这项研究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、日本青少年研究所、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及美国艾迪资源系统公司四家机构联合实施,分别调查了中、美、日、韩的2232名、1029名、2453名、2292名高中生。
“中国高中生的心态,总体上是积极向上、充满自信、顽强进取的,同时也有很多困扰和矛盾。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(微博)专访时总结说。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,79.4%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。“他们把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。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。”
中国高中生对外部文化很向往,但对外国的认识有很多幻想
中国青年报: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已经做了6年。总体来说,中国高中生呈现什么特点?
孙云晓:很多数据结论很稳定,包括中国高中生非常自信,认为未来充满希望,有开放的视野。这与我们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有关。报告显示,88.9%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经济会持续发展。90.2%的中国高中生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。
但看问题不能简单化。还有一个数据值得琢磨:48.7%的中国高中生表示,假如能自己选择,希望出生在别国。这一结果中国排第二,仅次于韩国。
中国青年报:是什么导致了中国高中生这种矛盾心理?
孙云晓:我想核心问题是教育的困境。中国高中生对国家的发展前途充分肯定,但他们对国内的教育现状不满。与其说他们希望选择别的国家,不如说是希望选择另一种教育。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,高中生压力巨大,竞争激烈,教育又缺乏创造力,难以学到有创新意义的知识。
有一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。我们在1999年做第一次全国中小学生大型调查时发现,近半数中小学生学习超时,睡眠不足。而在2010年调查中,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。十年间这一问题不但没改善,还越来越严重。
当然,中国高中生对外部文化确实很向往。数据显示,中国高中生有强烈的国际交往需求和出国留学意愿。88.2%的中国高中生对外国文化生活感兴趣,是四国中最高的。
中国青年报:如何看待中国高中生对外部文化的向往?
孙云晓:这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达到了一定深度,形成了国民共识,大家都想看看外部世界什么样,希望学习先进文化。我们发现,中国学生看美国电影、日本动漫最多,也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他们充满了吸引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深度了解和认同,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同时,中国学生对外国的了解不够。他们对外国的认识有很多幻想,缺乏实际体验。调查发现,到过国外的中国高中生比例最低(26.5%),到国外最多的是日本高中生(58.1%)。
在这点上,日本的教育战略非常值得借鉴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“让日本人成为世界人”。他们让“修学旅行”成为一项传统,规定小学生每年要离开家远足一天;初中生要离开本地区到另外一个地区,出去三夜四天;高中生一定要去国外一周以上。他们高中生出国的费用几乎都是自理,家长觉得这值得投资。日本“修学旅行”增加了学生的实地体验,促进了多元文化交流,同时让学生有了世界的眼光和胸怀,增强判断力。
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,他们需要这种“看世界”的体验和视野的扩展。中国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别需要组织学生去旅行和体验。
一个让大多数人成为失败者的社会很难让人们建立起完善的人格
中国青年报:本次调查发现,中国高中生缺乏自主意识。为什么会这样?
孙云晓: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欠缺。当前教育存在功利化误区,似乎人人都在追求“非凡”:上名牌大学,找体面工作,有高的社会地位。很多中国父母都这么要求孩子。但孩子是千差万别的,包括潜能、优势和需求。只有自由的、个性充分实现的教育,才能让人获得幸福。
从社会的角度,我们现在这种竞争是以大多数人的失败为代价。所谓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”,少数人如愿、多数人失意。一个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的社会,很难让人们建立起完善的人格。
人格的完善既需要尊重个性,又需要协调发展。尊重个性就要尊重潜能的差异,不光注意智商还要注意情商,在心理、道德等多方面协调发展。可是,这种需要在功利化面前被挤压得扁扁的,被忽视了,从而导致很多学生缺少精神、情感的阳光,内心荒芜。
中国青年报:在课余时间这一点,四国差异很大。美日韩高中生是用于发展文化艺术、参加志愿活动或打工,而中国高中生多用于补习功课。对此,您怎么看?
孙云晓:主要是学习压力造成的。我一直认为,人能否成才要看8小时之外。8小时以内的课程是共性的安排,8小时以外才是个性的天地。课内课外都只是课业学习的人肯定是畸形发展的。一个人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,才能发现潜能和兴趣,中学阶段正是探索的黄金时代。
学校的导向很重要。北京一所升学率很高的中学,开设了150多门选修课。教的都是创造发明、生活百科、美术史、电影、西方哲学史等,很受欢迎,给孩子们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丰富世界。
中国青年报:但更多学校可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,一味追求升学率。这该如何应对?
孙云晓:一方面,可以从考试制度上“寻求突围”,另一方面,要改变社会观念,方法就是:回归常识。我相信教育的最大动力来自“爱”。不管社会变迁如何复杂,都改变不了父母对孩子的爱。在这样的前提下,我们要通过媒体告诉人们:到底什么叫成功和幸福,什么才是真正爱孩子?回答这一系列问题,就要回到常识。
早在1999年,我就提出“人人可以成功”。现代意义的成功有三大概念:第一,成功不是相互比较,只要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就是成功,成功不是排他的,是自我的成长;第二,成功在于选择,即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;第三,成功在于和谐,包括身心发展的和谐,人与人的和谐,人与社会的和谐,人与自然的和谐。
为什么有的人路越走越宽,有的人路越走越窄?就是成功的标准不同。从现代教育的标准来看,成功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而是人人都可以成功,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。我们应将青年通向成功的“独木桥”变成“立交桥”。
中国青年报:怎么把“独木桥”变成“立交桥”?
孙云晓:要拓宽成才渠道。现在一说到西方教育就是哈佛、耶鲁,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背后,有强大的职业教育支撑。在美国、德国,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比哈佛还有名。我们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却依然在爬坡。你想想,现在还有多少中学生想上职业学校?都是什么人在上职业学校?
这是国家战略性的失误。我们要在战略上重视职业教育,一是有很多人本来就适合动手操作,却被逼着考大学,注定是要失败的;二是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需要专业技术人才,这样可以改变我们的人才结构。
同时,我们要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好就业,就业质量高、待遇好、社会地位高。改变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误区,让人们看到职业教育也可以成功。这样才可以拓宽成才的渠道,才能构建人才培养的“立交桥”。
中国高中生之所以充满自信,是他们站在了祖国巨人的肩膀上
中国青年报:报告发现,中国高中生的人生价值观更加务实,看重“家庭美满”和“收入高”。同时,中国高中生的国家意识在四国学生中最强,80.7%的中国高中生表示“若国家遇到危机,愿为国家做任何事”。如何分析这种心理?
孙云晓:首先我要说,这是中国能有今天、还将有更美好的明天的巨大“本钱”,是中国自有文化能量的一种显现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,这是我们中国教育(包括家庭、学校和社会教育)成功的一面。
中国高中生的价值观很务实,因为他们把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了。调查中,79.4%的中国高中生认为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。他们并不认为要苦自己为国家,而是认为,国家进步我发展,国家强大我幸福,把小家和大家结合起来。
我们多年调查有一个稳定的结论:中国高中生一直最看重“家庭美满”。这是因为,我们处在转型社会,存在各种变化。于是,人们往往将家的稳定美满作为根本保障。高中生感受到了这样一个剧变的时代,最深刻的体验就是家庭的重要性。
中国青年报:从年龄上看,报告的调查对象基本都是90后。在您看来,这四个国家的90后是越来越相似呢,还是越来越不同?
孙云晓:互联网时代让各国年轻人的差别越来越小。比如,原先我们以为,美国的中学生不太看重成绩,调查发现,美国高中生也很注重成绩。四国高中生都喜欢动漫、出国留学,重视同伴交往。
当然也有差异,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经济上。教育上,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普及率比较高,上大学较容易,中国学生竞争压力更大;经济上,不少中国学生的发展受制于经济水平的限制。
总体来讲,差异越来越小,共同点越来越多。四个国家的90后要比80后、70后,相似性都要大。这也得益于中国的开放和经济发展。中国高中生之所以充满自信,是他们站在了祖国巨人的肩膀上。
但调查也能看出,中国文化的传播力不够。报告里反映,各国高中生最喜欢看美国电影、日本动漫,看中国的文化产品很少。日韩美三国高中生接触的主要是“中国制造”,很少接触中国文化。这是非常大的问题,中国应打造中国的文化精品,做更多的文化推广,这是国家发展战略问题。
中国青年报:这种相似性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?
孙云晓:这种相似性实际上是人性的体现——人的个性得到张扬,发展需求得到满足。我们要更加理解和尊重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,让未成年人的生存权、发展权、受保护权、参与权得到更多实现。我们需要更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,现在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感觉像宣言书。
在教育层面也要改变。国家要采取措施,对高中生社会实践给予更多支持和保障,特别是志愿服务。没有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孩子,将来很难和世界沟通,更难以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。更多请浏览泉州家教网资讯中心:www.qzqhjj.com
编辑者:泉州家教网(www.qzqhjj.com)